学期初,班级出现了一些现象:

现象一:每次午睡时,嘉隽总是一上床便立即举起手“老师请帮忙”,下午起床时,也是第一时间举手要求帮忙。还有部分孩子也有同样的现象。

现象二:午饭前,老师问“都洗干净小手了吗”“洗干净了”“那老师来看看呢!”每当话一说完,总有部分孩子这时才冲向厕所洗手去。

现象三:下午离园前的一项必做工作,拿着没人认领的汗巾问“是谁的汗巾?”一些被领走了,可是也总有一些即使挨个问也没人认领。等第二天入园时,才由家长领走。

通过观察,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几乎每天每次都会出现的。是什么原因呢?肯定不是能力欠缺的原因。因为在小班时都已经通过活动的开展了相关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如,小手洗干净,认识自己的物品,我会穿脱衣等。但是,中班的他们却没不能完全完成。于是我们开始试探,每当午睡和起床时,我们离嘉隽远远地,如果请到我们,我们也故作为难的表示太忙无法帮助他。有趣的现象发生了,他居然很顺利的穿好了!对于洗手,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他们才能去完成,而流程和方法也较正确。无人认领的汗巾是由于家人没有给孩子认识汗巾为自己准备汗巾的机会,所以孩子根本就不认识汗巾。由此表明,孩子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他们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但却仅仅停留在认知水平:说是说,做是做,当遇到问题往往还是习惯依赖成人的帮助。总的原因就是孩子自我服务主动意识的欠缺。

那么,怎样才能将他们的认知内化成意识呢?首先得让孩子形成自我服务的习惯。而习惯源于行动,这也恰恰符合孩子们经验获取的主要方式——直接感知。所以,我们觉得给孩子创设情境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操作,就是最好的方式。在操作体验中让他们获得自我服务的乐趣,想要去参与。从而知行合一,形成自我服务的主动意识。

首先,我们以整理安全服为切入。小班时,在培养自理能力活动中,我们就已经开展了自己整理收纳安全服的活动。每次外出后,提醒孩子们自己叠好后放在自己的书包柜里,而且叠的也很整齐,方便管理又省了老师的事。但是,有利也有弊,每次孩子们取书包时总会将安全服带出来,原本整齐的安全服变得乱乱的,书包柜也乱乱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书包柜好乱呀,怎么回事?”孩子们说:“里面东西太多了”(24色油画棒一盒+安全服+书包)、“主要是安全服没叠整齐。”孩子们又纳闷了:“可是我放进去时叠得挺整齐的呀!”我问:“那安全服为什么会这么乱?”孩子们说:“书包一拿走它就散了。”我问:“怎样才能在拿书包时不乱?”“叠整齐一点”“用油画棒把它压住。”然后,孩子们各自去开始探索好办法。一天,飞飞将他的安全服裹成一个长条状的卷,他说:“这样裹得紧紧的拿书包的时候他就不会乱了。”于是,我请他给孩子们演示。“咦,这种叠法还真的管用诶。”于是,先对折再卷的办法得到了认可并在全班推广。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解决。

从小班开始,每月孩子们会将安全服带回家清洗一次,周一再带来幼儿园。但每次都有孩子忘记,所以安全服至少要3天才能都带回来,哪些带来了哪些没带来也需要花精力去记录。为此,我向孩子们提议:“安全服带回去又带回来真麻烦,安全服又不能不洗,怎么办呢?”“要不我们自己来试试洗安全服吧?”这个提议,让孩子们无限兴奋和认同。于是,大家说干就干,在毫无准备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尝试了。所以,在洗的过程中麻烦不断。但,所幸的是这些麻烦都在孩子们的共同参与下一一解决了。如,他们用洗手液洗安全服,引出了“可以用什么清洁剂洗安全服”的话题;有的孩子洗的时候泡泡太多,引出了“放多少洗衣液/肥皂合适”的话题;有的孩子洗安全服时打湿了衣裤,引出了“怎样洗才不会打湿衣裤”的话题;洗完的安全服滴得满地是水,于是又引出了“什么方法让安全服不滴水”的话题,挤、拧、甩、抖,“那什么办法最好呢?”通过实验发现,挤和拧是最有用的办法。

从此,我们班的孩子对洗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要求自己清洗点心盘、水杯。劳动的乐趣是无限大的,只要你愿意去尝试。从孩子们的主动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后来,他们还要求帮老师摆碗、摆渣盘、甚至还要求帮老师洗渣盘。这一现象让我们惊喜,它说明孩子们不仅自我服务的意识增强了,而且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萌芽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所以值日生应运而生。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值日生是大家的榜样,值日生工作是光荣的。所以,最先采用的是竞选的形式。“老师需要小帮手,帮助老师和朋友们劳动。”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出值日生的工作内容以及竞选标准。然后每天晚饭后是值日生竞选时间,每次4名。在孩子们明确工作内容后调整为每周一选每次6名。孩子们对竞选值日生表现出了踊跃的状态,回到家跟家人讨论的也是值日生的话题。所以,这时,我们觉得火候已经够了,于是又将形式变为轮流承担。每周6名能力不同的幼儿共同承担。既满足每个幼儿的参与欲望,又有助于他们通过协作互助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后来,为了让每个孩子有更多的体验机会,我们又将每周一的晨间活动调整为班级扫除。擦灰的、整理玩具的。大家忙的不亦乐乎,门口的家长也看得惊讶不已。现在,运动前相互垫汗巾、运动后自己更换衣物、饭后帮忙擦搬桌椅、美工区活动后场地清洁……已经成为孩子们劳动的常态景象。放假前,嘉隽的奶奶给我说:“我发现嘉隽现在又进步了,前天早上我在厨房做饭,他居然自己就穿好了衣服到客厅来了。”

当某一行为变成常态时,说明这一行为已经在孩子的心理牢牢的扎下了根,而这根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想要的东西——主动意识。以后我们还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设适宜的情境,给予机会。让他们在操作、探索、发现、总结的过程中将认识与行动结合,达到知行合一。让他们明白:我能做我愿意做。也就是主动性,自主性。这是对孩子终身有用,受益一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