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就是点亮心灯,而教师就是哪个‘燃灯人’”。从教7年来,我一直把“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作为我的座右铭。对待班级的每个孩子(我习惯称他们为孩子,而不是幼儿,这样更显亲切和友善。)对于3-6岁的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我和他们的日子每天都充满“较量”,但是却充满“幸福”。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和孩子们的时光就是相互唤醒,有时是我唤醒孩子,有时是孩子们唤醒我。

记得开学的第二天,我们中班的小朋友没有了入园焦虑,所以很快进入了常规恢复的常态。我们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新早操。其中有一个动作是两个小朋友面对面两手交叉成“搭山洞”形状,然后同时向一个方向转圈翻回来,其中手不能松开。我跟秦老师给孩子们演示以后,我心里想:糟了,这个动作太难了,连我们老师做起来都容易把手松开,何况是孩子呢?我又把动作分解让孩子们先把两一边“山洞”放低,头向高的“山洞”那边钻,同时进行。演示了第二次后,我观察到孩子们有的没有配合一起钻“山洞”,有的只转了半圈就把身体面向同伴了,手就打结了,还有的没有坚持中途就把手松开了。

我没有计划的目标居然一对幼儿都没法完成,怎么办?放弃这个动作的教学,换一个简单的动作,还是改变方式方法。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调整成一对一的辅导,一对一对的个别指导,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一边辅助孩子们做动作,第一对进行了第一次没有成功,我就帮助他们梳理问题,第二次再梳理,第三次成功啦!“成功了,你们学会啦!太厉害了。”此时孩子们是开心的,有成就感的,可我比他们还开心还高兴。

这一瞬间我很骄傲,我在引导孩子们向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我在用实践验证理论。我发现了孩子们身上的“可塑性”,再一次让我惊叹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超强。也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目标制定上要更多关注到孩子的“潜能”。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唤醒了我的教学行动,我想“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我教育孩子们,从孩子们的行动中反馈我的教育方法。不仅如此,孩子们有时的一个举动就会唤起我的内心中的一颗感恩的“心”。

自入职以来每年都在过教师节,也收到过很多人的祝福,然而都没有今年的教师节给我的感触来得深来得多,让我拾起了被遗忘的感恩的心。
这两天收到了来自毕业上小学的孩子的祝福,有的孩子还用心的制作卡片,有的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小礼物送给老师。让我感恩的是孩子们身上这种纯真的爱和感恩,证明我们的教育不是失败的,孩子懂得感恩,我们还能像好朋友一样聊着小学发生的事情,我们不是师生,倒像是朋友知己。其次是感恩孩子们有这样开明的父母,能支持孩子的想法,陪孩子一起完成他们的心愿,哪怕是在幼儿园门口等我几个小时。尽管孩子在小学老师的眼里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会让爸爸妈妈们难过,但是感恩你们看到了孩子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一颗纯真善良懂得感恩的心,并且和孩子们一起保留这难得的优点。
谢谢孩子们,谢谢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是你们让我捡起了曾经遗忘的感恩。说来惭愧,毕业这么多年,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有的连电话号码都没有,有的甚至连全名都记不住了,他们也对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所以我决定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那怕只为每年的教师节发一个祝福的短信。
在当今社会里,人们都用功利的心来评价人,用成绩来评价孩子,这样的方法真的对吗?难道社会要求的就是所谓的“高分”学生吗?IQ真的就大于EQ吗?而所谓好老师是:教“好学生”还是“教好”学生呢?答案自在每个人的“心”里。

   
孩子们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本善的本真,也改变了我对“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重新认识。老师对待孩子自然是要有爱的,但是我们还“会爱”。每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都是“有爱”,但是很多是“溺爱”,这样的方式就不对的,甚至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会爱”孩子,既要看到孩子的可塑性,又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孩子提供适合发展的空间、环境和时间。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会变成你想要他变成的样子,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几米说,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对我们教师来说,只要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持续、温婉的坚信,或许真的“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