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

                                                                                                                                 丰谷小学   吴登炜

教育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过程之中,从中国夏商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父母们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成长 。古人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而孩子在六岁以前,都主要和家人在一起,那是不是说,“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呢?

而现在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家长们普遍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该怎么教”,“不知道教什么”,“知道什么时候教”。而学校的老师是家长们能够接触到的身边的“教育专家”,所以我认为从老师做起就应该首先学习家庭教育。

针对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结合班级案例,我对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想法。

研究对象: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以及家长。

参考内容:中国古代经典家庭教育、国外家庭教育经验、现当代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家庭教育的途径:

组织形式上,学校为主导,以班级为单位,老师为带头人,引领家长学习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上,我主张,结合国外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和中国古代传统家教。结合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家庭教育。

二、思想观念: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最开始,就在于家长有没有教育的意识。有意识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思考在自身的行为,对孩子身心施加的影响。而没有意识的家长,很多教对孩子施加的教育行为,都是任由自己性格的随意发挥。所以,在家长学习家庭教育之前,应该拥有如下的教育意识。

1、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孩子身上有问题,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家长需要不停的寻找自己的问题,将自己变成更加完美的人,才能够引领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

2、家庭教育一定是根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没有爱,家庭教育,就是无根之水。

3、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才是进行家庭教育的根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小学阶段的孩子是脆弱的,很依赖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环境。这也是很多离异家庭孩子容易出问题的原因。

4、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和智商、情商、逆商。让孩子吃饱穿暖只是“养”,“育”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行为习惯、思维认知的引导。目前很多父母或者长辈对孩子的养育仅限于:“养”。

5、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应该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环境。这要求学校和家庭加强沟通,现代网络时代,为沟通提供了便利。

6、家庭教育应坚持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态度。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式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内容。很多家长的教育内容是正确的,却不能被孩子接受,就是缺乏方式方法。

7、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应该从身份和角色上认同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由此,家长在孩子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才会注意尊重保护孩子的自信人格。这也是欧美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区别。

8、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致需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准,所以家长也必要了解一定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地教育孩子。如: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认知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以及“维果茨基”、“杜威”、“班杜拉”、“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思想。

9、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10、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不要急功近利,坚持向好的方向学习,总会收获好的结果。根据优秀老师的经验文章,我总结,好的习惯,至少要坚持到三年级,才能形成影响一生的好习惯。

三、具体操作:

在具体操作上,有一些技巧是家长应该学习到,可以简单而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

1、言传身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的影响力”。家长以身作则更优于苍白的言语教育。如爱读书的家庭更容易造就爱读书的孩子,不爱卫生的家庭更容易形成不爱卫生的孩子。

2、家庭氛围的民主。民主,几百年来各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更是符合人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即使是小孩子,也有表达自己需求的愿望。家里搞一言堂,忽略孩子的需求,要么造成完全听话的没有自我的孩子,要么造成叛逆的不听话的孩子。

3、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式。承认孩子拥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式,能帮助孩子,积极乐观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并且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4、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表扬或是批评都应该表达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在惩罚后,也一定要进行多种方式的安抚,帮助孩子正确意识到他的错误,帮助其理解父母不管是对自己表扬还是批评,都是为了自己好。这样,既可以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又可以增进和家长的亲情。

5、不施加超过孩子犯错界限的惩罚。即使孩子犯错,也应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6、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避免出现“病毒语言”,比如,“没出息、笨蛋、你怎么不去死啊、我们不要你了”,这类伤害孩子自尊和安全感的语言。从细节做起,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7、重视赏识教育。如“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说,“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孩子的表扬和赏识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这是孩子在学业上和社会上发展的根本因素。

8、慎重进行挫折教育,主张顺其自然。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状态不稳定,过度的挫折教育,只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不可磨灭的伤害。因此,我建议,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而不去人为的设置困难。也不过分的溺爱,避免孩子遇到困难。

9、正确认识分数和排名。应该由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排名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当学习和行为习惯正确后,好的学习成绩自然而来。

10、避免功利性。小学阶段的成绩和分数证明不了孩子的一生,家长应该眼光长远一点,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11、重视孩子的自我成长,不越俎代庖。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应保持孩子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能力。不要由家长全部代劳了孩子成长,在坚持了正确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可以相信孩子做出的选择。

12、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就可以自主的学习,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四、结合案例谈一谈

我们班是小学一年级,班上52个孩子,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以此为我最直接的研究对象,结合我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向大家分享我在上学期以来家长沟通的所得。

1、X,她是我,开学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在报名的当天下午,我在街上遇到她和妈妈在前面走,她在后面被母亲用手拖着走。后来和其母亲沟通过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幼年阶段,由其外婆养育,外婆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而五岁以后,由其母亲养育,仍以打骂为主,致使现在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与人交往,上课行为习惯差,不会收捡自己的东西、脚下随时是满地垃圾,不会主动完成作业。结合我所了解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认为,这个孩子在1.5-3岁和3-5岁的,自主和主动,被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所磨灭。我对其父母的教育态度有不同看法,建议其父母对孩子停止打骂,以赏识鼓励为主。但一学期以来,这个孩子的书写习惯有好转,但行为习惯情况没有好转,与其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打骂教育方式。个人总结,改变孩子容易,改变父母的思想理念和传统教育方式,确实很难。

2、W,离异家庭,母亲,常年不在家,由外婆养育。初次观察,这个孩子,走路是低着头的,没有自信。与其外婆沟通的两次,其外婆两次向老师诉苦,家庭困难,孩子父母婚姻不幸福,父亲职能缺失。家长的不坚强,将深切影响孩子,在十岁以前孩子,对外界压力无能为力,会认为家庭的不幸,都是由自己造成的。这种思想观念由于孩子的不成熟心理决定,也有案例导致了孩子的自杀行为。个人对其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建议:消除负面能量对孩子的影响,首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

3、B,女生,离异家庭,外婆外公养育。在我们老师看来,离异家庭的孩子,多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小B这个小孩子,非常的阳光、见多识广,积极自主。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到,其外婆是幼儿园的老师,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能够侧面证明懂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家庭的不幸。偶然一次意外,让我注意到,离异家庭对这个孩子的影响。那次,一个孩子不小心踩到了她脚,她瞬间表现得非常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与其受到的伤害并不匹配。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在外表现得积极阳光,但在内心却是缺乏关爱的。我对其父母的建议是多通过电话或者是网络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五、我的总结

一位教育家说:“最可怕的是为人父母,却不需要经过考试。”相对于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来说,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家长”却是门槛极低的,这确实细思极恐。在过去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现在的环境下,明显已经不在适合。家庭教育必然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家庭教育的探索已经开始。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我将尽自己的一份力。

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宋庆龄           

                                                                                                                                           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