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视频

“宅家玩数学”特色课程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 王瑛、黄艳、刘雅文

一、课程来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目标中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与我们倡导的“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家庭,作为幼儿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由于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误解,认为孩子会数数、会运算就是学好了数学,从而忽略了生活中学习资源的运用。因此,我园数学项目组的老师们经过反复研讨,尝试开发 “宅家玩数学”系列课程,以数学核心经验为指引,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帮助幼儿和家长建立“生活及教育”的理念,实现幼儿在家“玩数学”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以数学核心经验为导向,设计生活化、游戏化课程。

生活中的各个场景,无不以数、量、形等方式存在。幼儿期的数学学习讲求生活化,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挖掘各个场景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空间方位等内容,让孩子在游戏化的课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逐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玩具大盘点——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计数、空间方位

玩具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不留神,家里就变得乱七八糟。将玩具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是收拾整理的第一步。同样一组玩具,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能组成不同的集合。分好类,孩子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各类玩具的数量。练习数数,不是数得越多越好,更不是数得越快越好。能口头数到100,但并不表示已经掌握了数字100的含义。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计数的实际情况,先从小数量开始,运用一一对应、手口一致点数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发展计数能力。最后是玩具收纳,给玩具筐做上标记,放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这样,当孩子拿取和收拾玩具时,就会自然运用到空间方位的经验。

                                                           QQ截图20200503224501.png

(二)整理小能手——核心经验:匹配、集合与分类、点数、量的比较、空间方位。

除开玩具区,家里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孩子可以参与整理的,比如鞋柜。孩子们运用匹配的经验给鞋子找朋友,练习区分左右,按归属、用途、季节、款式等方式对鞋子进行分类。点数每类鞋子各有多少双,并尝试进行量的比较。“数数有几双?”和以前练习的逐一点数的方法是不同的,家长可以先教给孩子点数一双鞋子的方法,注意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说出总数。最后还要根据每类鞋子的数量和高矮摆放到鞋柜中适合的格子里。通过一系列的整理活动,让孩子获得习惯和能力的双丰收。

(三)生活中的数字——核心经验:计数、数符号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特别常见的,不同地方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用途。以数字“5”为例,当5出现在球衣上的时候,代表5号,这时它属于命名数;当5出现在钟表上的时候,代表5点钟,这时它属于参照数;当5个物品一起出现的时候,表示一共有5个,这时它属于基数;当5出现在队列里的时候,表示第5个,这时它又属于序数。不同数字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庞大的数字王国,对数符号的探究,将会是一场既有趣又实用的经历。

(四)图形机器人——核心经验:几何与空间

对图形的探索,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对图形特征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孩子对图形进行定义和分类。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也能分割成其它图形。家长可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观察、触摸、描述图形特征。还可以提供多样的图形材料供幼儿拼搭或剪贴,丰富孩子对于几何与空间的经验。

                                    QQ截图20200503223927.png

(五)家庭成员大调查——集合与分类、计数、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

家庭成员是孩子最为亲切和熟悉的,家里有几口人?男生和女生;正在读书的和参加工作的;戴眼镜和不戴眼镜的......原来同样一个数字,可以分解成很多不同的组合。每个人的年龄、身高都不同,可以进行大小、高矮等比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哪些爱好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通过统计表就能一目了然了。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推广:多样化的活动板块,提升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在推广课程时,为了让家长更清晰的了解每个主题下对应的数学核心经验内容,我们以“核心经验告诉你”、“家长可以这么做”、“小提示”等板块推出,转变个别家长“加减法即数学”的错误观念,克服小学化倾向。如在“家庭成员大调查”的活动中,我们巧妙地将数运算的核心经验进行渗透,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的分解和组成,而不是死记硬背地练习做加减法。

在“数学绘本”板块,我们结合课程主题,给小朋友推荐有趣的数学绘本,如《一起一起分类病》、《数字在哪里》、《三顶帽子几个人》等等,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拓展数学思维。在“数学小游戏”板块,除了有供家长看的文字版游戏规则,还有孩子能看懂的游戏小视频,家长和孩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学习和参与。孩子们渐渐发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不仅有用,而且也很有趣。

(二)课程指导:尊重幼儿年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意见。

我们“宅家玩数学”课程面向的是整个学前阶段3-6岁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不同,能力发展有差异,相应的教育指导也会有所不同。在每次课程中,我们都会认真考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分别为小、中、大班孩子给与不同难度的指导意见,供家长进行参考。如在“玩具数一数”的活动中,小班:需要一一对应、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数量的玩具,最后尝试说出总数;中班:可以在点数出总数后,用数字宝宝来进行匹配;大班:可以尝试运用默数和群数的方法,计数后还可以用统计表记录结果。在“数字宝宝”的活动中,我们为3-4岁的幼儿推荐了“数字找朋友”的游戏,为5-6岁的幼儿推荐的游戏则是“猜数字”。希望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幼儿能力发展的梯度,给与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三)课程反馈:家长反馈幼儿游戏情况,教师研讨完善课程内容。

每次课程结束后,家长会通过照片、视频或者对话的方式,向老师反馈孩子游戏的情况,老师能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了解家长的实际困难和真实需求后,我们数学组的核心成员会及时进行研讨和反思,做出适宜的调整,努力完善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内容符合家庭生活实际情况,便于幼儿游戏和家长指导。

宅家玩数学是结合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活动而开发的课程,孩子每天都会去的玩具区,进出家门都会用到的鞋柜,天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家人……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就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最佳场所。每次游戏和任务所需的材料,也是家庭中随处可见的,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在家指导幼儿参与数学游戏。

(二)课程形式多样,操作性强, 幼儿兴趣浓厚、参与面广。

宅家玩数学课程启动实施以来,丰富有趣的课程形式,吸引了幼儿积极参与。分类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记录,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孩子们看来都是游戏,他们把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变成游戏场景,把生活中的材料当成学习的材料,再加上简单又有趣的游戏,生动又美观的数学绘本,既能吸引幼儿的参与,又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从而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数学核心能力。

(三)帮助家长转变意识,顺应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通过课程引领,家长们对幼儿期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步摒弃了小学化倾向,鼓励孩子通过生活中的游戏自然地习得所需要的数理概念,再到生活中进行运用。在了解孩子的已有水平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后,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不再急功近利,更加顺应孩子的学习发展节奏。

(四)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提升了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宅家玩数学课程改变了以前主要依靠幼儿园才能完成的数学教育模式,将家庭作为主要活动场所,所融入的内容和形式均是依托家长来协助幼儿完成,大大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设计课程、推广课程,给家长答疑,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这是我们开发“宅家玩数学”课程的初衷。随着疫情慢慢结束,我们的课程内容还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慢慢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愿数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快乐地萌芽!

 

附:课程目录:

1.        玩具大盘点

2.        整理小能手

3.        数字宝宝找朋友

4.        图形机器人

5.        家庭成员大调查

6.        时间的秘密

7.        我会测量啦

8.        超市里的数学

9.        马路上的数学

10.        旅行中的数学


部分非H.264编码格式的视频,页面无法播放,可以下载到本地用Windows上默认播放器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