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策略

       绵阳市成绵路小学  王蜜

摘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国家使命。如何提高道法课课堂实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是我们道法课老师努力的方向。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新事物,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始终保持时代性。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榜样,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要起示范引领的作用。老师只有仔细研读《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才能精准设计教学目标。老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德育课堂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把知识德育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形成德育意识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生活德育。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我们要做一智慧的道法老师,打造智慧课堂

关键词与时俱进榜样研读课标贴近生活智慧课堂

一、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始终保持教育理念的新颖性

(一)新时代的老师应该积极主动了解新事物,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

德育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新的时代大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人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道德的内涵在变、法治的内容在变、教材内容在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变。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作为知识传授者和思想的引导者,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眼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紧跟时代的步伐。科技迅猛发展衍生出很多新生事物,老师要主动学习并搜集新信息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新一代的小学生在学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新生事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一种特殊意识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我们要清晰地区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在界定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时,应当为学生的自由成长留有充分的余地,品德的养成要靠自觉自愿,强加于人的道德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属性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与态度,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提升德育工作的作用。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老师自居,高高在上,在学生面前老是不苟言笑、言辞激励,殊不知这些行为让学生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蹲下来”不是指身体蹲下来而是老师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心里,和学生做朋友,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位置,走进他们的心理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榜样

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学校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道德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道德素养习得的地方。“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要丰富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句子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老师在言行举止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表率,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由内心深处散发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如一年下册《我的好习惯》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习惯,要让学生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要让学生有礼貌首先自己要有礼貌,要让学生关爱他人首先自己要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要让学生不论乱扔垃圾首先自己不乱说扔、见到垃圾马上捡。在生活中老师做一个好榜样比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更有说服力。

三、仔细研读《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道法课课程标准》中包含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建议的内容,设教师实施课程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化、细致化的转化,确保其落到实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因课程标准和大纲的内容与要求的落实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多向度,需要在不同阶段分步实施。同时,虽然有部分课标相对具体,本身也具有一定操作性,但大部分的课标要求是比较灵敏的,需要教师深入解读、理解其内涵价值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标准和大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就成为精准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按照“单元目标—全课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的思路分层、分布从不同的侧面解构课标、《大纲》的要求,让课标或《大纲》要求逐步细化,从而得以落实。如教材中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了》和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虽然都涉及到了国旗,但是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是不同的。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在上这一课时我们要结合单元目标“校园里的号令”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当我们听到“升国旗、唱国歌时”我们要立正、双目注视着国旗徐徐升起,让学生明白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该该怎样做。而在上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让他们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还要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国旗、国徽?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把知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生活道德。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很多教材中涉及到的情景学生没有见过、体验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育学的难度。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人物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理解道德知识、内化道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呈现出来,就能够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资料,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在线,从而大大提高道德与法制课教育的可信度。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由“我很珍贵”“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三个版块组成。对于家乡水资源充足的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水的珍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再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水对人很重要,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充足的水资源进而体会到水资源的珍贵。然后呈现近几年水资源被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怎样才能帮到小水滴”,最后学生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必须节约用水。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教学重难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五、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同

(一)把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作为道德学习主体在课堂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把了解学生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生活,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发现和暴露自己现有的问题,在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生活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在一年级上册《我认识您了》一课中板块“这样做对吗”涉及到就是:不能在教室外面大声喧哗,不能摘校园里的话,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放学了要和老师说再见。在学完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要保持安静?最后学生知道了医院、图书馆、书店……这些地方是需要保持安静的。一年级的学生道德意识还不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地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讲给学生,还要把教材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文明人、做文明事。

(二)课堂上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我们的道法课不是片面的把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教”把知识道德转化为学生的生活道德。这才是道法课的最终目的。作为一门不考试的学科,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参与面也不广。如何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价值,是我们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道法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道法课中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学方式学生的年龄适当调整。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出了教室,从校门口开始带学生们参观自己的校园。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我不是一名老师而是讲解员。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学生充分认识了自己的校园,也了解了各个区域的功能,如:升旗台是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图书室是借阅图书的地方。二年级上册《安全地玩》一课教学中我采用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先让学生演一演图中的情景,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些情景中有哪些危险?然后学生想一想平时自己玩的游戏可能出现的危险,最后让学生根据想到的危险做一个安全提示牌提醒别人注意安全。通过“演、说、做”这三个步骤,学生们安全意识得到了强化。中高段学生道德认知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中高段的道法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采用“辩一辩、想一想、做一做”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六、做一个智慧的道法老师,打造智慧课堂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思想也是迥然不同的。学生的经验不尽相同因而学生的发言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学生的反应会超出老师的预设打破原定教学计划,这时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这个课堂中“意外”。我们应该把课堂中任何一个意外都看成教育的契机。这对老师是个挑战教师需要足够的智慧把意外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这样才能让课走进学生内心,对学生有所触动。只有打动学生,才能走近学生,这是道法课本身就应该有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要具有指向性、艺术性

学生都希望在自己回答问题后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那么精准。作为老师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不能简单用“正确、错误、你真棒”来评价。老师的评价语要有指向性、要具体,即使学生答案错误我们也要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如:你真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你真善于动脑筋要是能……课堂上艺术性的评价语能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德育通过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内化为自己的生活道德。

参考文献[1]《德育原理》黄向阳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孙彩平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