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段道法课中“角色扮演”活动的重要性

               ——《可爱的动物》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需要满足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标准。其中为展现课堂活动性所设计的活动则是道德与法制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扮演”活动作为道法课活动的分支则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角色扮演”活动的教学情境功能、教育功能、语言训练功能等三个方面,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情况论述低段道法课中“角色扮演”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角色扮演”活动;教学情境;教育教学;语言训练

 

一.“角色扮演”活动的设计理念

 

(一)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

 

为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课堂变革,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益和课堂品质,让师生享受到过程精彩和成长幸福。因此道德与法制课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

在设计教学语言时,我便首先考虑到了学生正处于低龄的特点,因此环节衔接语如“小兔子要邀请大家去动物王国玩。”就更带有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语言便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进行安排与设计的。

在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时,我同样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正向的评价语言,如“你真是一个合格的小小扮演家。”这些评价语言能够更激发起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这些语言和整堂课程的活动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常识中选择与课题相关联的层面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情景体验的方式构建新颖的课堂。再将正向激励的话语融入活动使学生渐入佳境,以获得运用知识与分析能力。这是我设计“角色扮演”活动的初衷。

 

(二)故事为线索,将角色扮演融入课堂

 

这堂道法课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低段的孩子主要以自身的感受去丈量世界和感知世界,因此为了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动物的感受,学会站在动物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这堂课的导入部分,学生是处在我设立的“帮助者”的角色上。

先以动物王国的画家给小兔子画了一幅错误的肖像画作为情境渲染导入语,再让孩子们帮助哇哇大哭的小白兔,联系生活画出正确的兔子耳朵。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培养他们关爱动物的意识。

微信图片_20220524150854.png

以孩子帮助小白兔,小白兔感激并邀请他们去动物王国做客为故事脉络,塑造故事情境。孩子们的扮演角色从最开始的“帮助者”摇身一变“动物王国的客人。”这一身份的转变其实是在利用教学中的“正向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需要老师当堂课及时的鼓励与反馈,而这一角色的转变其实就暗含着对孩子帮助他人这一行为的鼓励。因此角色扮演转换的这一环节也很符合孩子想要得到老师夸奖的实际心理,体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的中心思想。

微信图片_20220524150924.png

以故事为线索,将角色扮演融入课堂,有利于低段教学的展开,使整堂课更具趣味性开放性。学生融入故事并成为故事中的一员,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得一堂课妙趣横生。

 

二.“角色扮演”活动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角色扮演”活动的教学情境功能

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7.可爱的动物》这堂课的导入就是给学生设立一个“帮助人”的角色,通过帮助小兔子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故事主线。这一环节利用了情景式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式模拟,让孩子在设定好的情景中学习各种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让孩子帮助小白兔,树立孩子帮助他人的意识。在故事里与小白兔的戏剧情境对话让孩子们融入课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进一步融入整个主线,构建爱护动物的意识。


微信图片_20220524152509.jpg

这堂课也利用了即兴表演、孩子同台演出的方式,让孩子们浸泡式的学习如何正确的爱护动物。在教学环节中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下列故事:“小明特别喜欢猴子,有一天他来到动物园,想要去猴山看看那些可爱的小猴子们。猴山上的围栏写着:禁止乱扔食物。但小明太喜欢那些小猴子了,拿起手中的香蕉就朝小猴子们扔了过去。”给孩子们讲述故事之后,又设立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做?”的问题,让孩子们学会从更深的层次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动物。

在这里,孩子们又拥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小明”,首先教师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沉浸到故事中,并在故事结束后鼓励孩子们站在小明这个角色上进行思考。这有利于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爱护动物行为的进一步把握,给之后的角色同台扮演奠定了最初的情感基础,也加深了孩子们正确热爱动物的意识。这是“角色扮演”在教学情境中呈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更快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角色扮演”活动的教育功能

 

角色扮演能够让孩子们在扮演小动物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情感得到宣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启迪,认识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调整,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提升都是“角色扮演”活动在教学中产生的教育教学作用的具体体现。

“角色扮演”实际是作为“教学媒介”存在的,教育者通过此媒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比如通过帮助小兔子,树立“善”的意识,通过学习动物老师,培养孩子们“真”的意识,通过欣赏动物们的美丽与可爱,树立他们“美”的意识。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一个学生用手势扮演动物让其他学生来猜动物的游戏环节。上台的学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判断出动物的明显特征并加以扮演,台下的学生需要将手势与动物相对应。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这一环节尊重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最适合低段孩子的游戏教学办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动物的相关知识。

 

 

(三)“角色扮演”活动的语言训练功能

   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是学生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对某种指派角色的主动承担,并解决该角色的问题的整个过程。而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时讲出的语言,则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模拟情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述的。这有利于帮助低段孩子梳理自身语言逻辑,在扮演中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和随机应变能力。

1653377255(1).png

   对于低段的孩子们而言,能够通顺的讲出几句话来形容自身的感受是非常不容易并值得鼓励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就积累到的语言知识,并将它们实际的运用出来。这是一个引导孩子们逐步建立自信的过程,孩子们通过游戏,在激发自身思维运动的同时,相对应的感官也变得灵敏起来,因此能够比平时更加快速的讲出相对应的话语。

   例如有一个小同学,在扮演猴子时便将自己平时阅读的知识运用了进去,他将孙悟空的部分特征运用到了自己的扮演中,使得整个过程都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角色扮演活动有利于孩子们锻炼自身语言并从中得到正向反馈。

 

  

 

三.“角色扮演”活动在实际运用中的反思与总结

 

角色扮演教学基于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发展而来。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最早见于米德的著述《心灵、自我与社会》。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的各项行为属于动作,语言是动作、身体姿势同样是动作。在人际关系中,人们能够建立共同的意义和理解离不开两个基本步骤。首先个体在意识中将自己放在别人的角色上体会其它角色的动作和特征,其次个体根据体会到的动作和特征来扮演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达到从他人的角度,反省自身的效果。个体通过这两个过程对非己角色进行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被认为有多方面优势的一种教学方法。直接和学习有关的优势有七种。如Dickson所说:

— to stimulate thought 激发思想

— to consolidate learning 巩固学习

—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ituations 增强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 to facilitat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 to stimulate active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

—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提供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机会

— to familiarize learners with situations they will have to cope with later 使学习者能够适应以后可能面对的情况

    因此,在《可爱的动物》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道法课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利用角色扮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巩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还能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会做到正确爱护动物。例如去动物园里就会像自己扮演的人物一样,不向动物乱丢食物,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孩子们也能积极的通过角色扮演这一媒介参与课堂,做故事里的小主人,展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中心思想。这更体现出角色扮演对于孩子们而言其实是一个情境模拟,即对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模拟。学生如果在情境中做出了正确的行为,这有利于未来当他处于和情境模拟相同的境遇时,他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